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 汽车新闻 > 行业焦点 > 正文

汽车零部件企业造车热 该退烧了

   零部件企业造车热该退烧了中国企业对于造汽车有一种特别的感情。从最初的家电企业造车,到今天众多汽车零部件企业纷纷涌入整车领域,虽然成功者寥寥无几,但企业造车的热情却“高烧”不退。这不,自从《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》宣布,自2015年7月10日起,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投资项目的投资总额和生产规模不受《汽车产业发展政策》有关最低要求限制,可由投资主体自行决定之后,不仅腾讯、百度、乐视等IT企业雄心勃勃地要进军汽车行业,以万向为代表的部分传统零部件企业和一些电池制造企业,也都借助大手笔的企业收购,纷纷投身到这场由新能源汽车大潮引发的造车运动中。
 
  举个最近的例子。6月18日,北京威卡威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(简称“京威股份”)发布公告称,公司拟以10.5亿元收购整车企业江苏卡威35%的股权。作为一家主要为乘用车企业提供内外饰件、关键功能件、智能电子产品,并提供产品配套研发和相关服务的传统零部件公司,京威股份在过去一年中先后收购了深圳市五洲龙汽车有限公司48%的股权、长春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20%的股权,而公司控股股东中环也收购了德国斯图加特电动车有限公司75%的股权。除了京威股份,更早涌入这个领域的零部件企业还有江特电机、万向、隆鑫、多氟多……显然,新政策的推出,是希望借助具有资金优势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参与竞争,盘活新能源汽车市场。不过实践证明,现实与理想之间总是有差距的。而且从今年新能源汽车骗补的调查结果看,进入这一领域的不乏“叶公好龙”者,不少企业更是冲着补贴闯入这一领域。而很多零部件上市公司收购的新能源汽车业务,已经在今年显示出业绩惨淡的一面。
 
  在笔者看来,这轮由新能源汽车引发的零部件企业造车热潮,热度更多体现在企业对市场前景和补贴政策的狂热追逐上,而在电池、电机、电控等核心技术的提升上,投入热情似乎少了很多。因此,笔者并不看好那些盲目闯入这一领域的企业,尤其是那些虽然腰包有钱,但业务与此毫不相干或对新能源汽车一知半解的传统零部件企业。如果认为只需要花钱收购一家新能源汽车企业,就算进入新能源造车领域,就能大把赚钱,显然他们的想法错了。新能源汽车的准入门槛或许并不高,但这个市场的技术门槛显然不那么容易跨越。如果没有踏踏实实的研发投入,没有雄厚的技术实力,仅靠“拿来主义”,这些新进入者用不了几年就会在这个市场销声匿迹。在笔者看来,零部件企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“造车热”现象,不过是我国部分中小企业传统“暴富”思维的折射。借助政策的扶持和短期市场热度挣“钱”的惯性做法,使得中国不少企业在追逐市场变化上目光敏锐、善于变通,而在关系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制定上,却往往缺少足够的冷静和高瞻远瞩。因此,中国市场上从不缺乏活跃的企业,却缺少基业长青的百年老店。反观国外的汽车零部件企业,他们对于造车的热情就淡定许多,几十年专注一隅的企业比比皆是。这些企业虽然经历了汽车行业发展的风雨起伏,却仍然能凭借自身技术和专业优势傲立市场。
 
  家电企业进入传统汽车制造业的成功率有多高,过去的实践已经证明,零部件企业、IT企业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前景如何还需观望。不管怎样,希望头脑发热的零部件企业能稍微冷静些,仔细分析市场的风险和跨界进入的难度,希望最终不要成为这场造车运动中的炮灰。
  零部件企业造车热该退烧了中国企业对于造汽车有一种特别的感情。从最初的家电企业造车,到今天众多汽车零部件企业纷纷涌入整车领域,虽然成功者寥寥无几,但企业造车的热情却高烧不退。这不,自从《新建纯电动乘
评论

0/200

验证码: 点击换一张